摘要
Yew-Kwang Ng (2016) 值得称赞地提出了推进动物福利科学和实践的方法,例如为农场动物实施人道改善。然而,Ng 错误地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动物福利措施。考虑到大多数出生的野生动物都有负面体验,应该鼓励而不是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此外,在我们得出其他领域的结论之前,考虑我们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是否应该减少或增加肉类消费。
本文译文:西班牙语
注:在本文中,我打算使用"栖息地"一词作为描述"初级生产力"或"初级生产力中供给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的那部分"的一种不太专业的方式(参见Tomasik 2016)。通常,栖息地保护对应于高水平初级生产力的保护。然而,有时原生栖息地的破坏会增加初级生产力,例如当一片原始沙漠被灌溉以允许牛放牧,或者当一个贫营养湖泊由于营养污染变成中营养湖泊。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栖息地保护可能会减少野生动物的痛苦。总的来说,栖息地丧失并不总是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减少高度相关,回想起来,我希望在选择这篇文章标题时谈论"净初级生产力"或"植物生长"而不是"栖息地"。
引言
Ng (2016) 假设环境保护与帮助野生动物是齐头并进的:
如果我们考虑到动物福利,即使只给予它们1%的相对重要性,环境不友好的增长的可取性就变得非常可疑。[...除了考虑对人类的影响外,]对动物福利的额外考虑进一步加强了更多保护和反对环境破坏的理由。
这是动物倡导者的一个常见立场(例如,Bekoff 2013),许多动物保护组织将栖息地保护作为其策略之一(例如,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14)。
栖息地保护通常会增加痛苦
不幸的是,从长远来看,栖息地保护可能会伤害野生动物。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大多数小型野生动物可能经历的痛苦多于幸福。正如Ng本人所论证的(1995),对于大多数物种来说,母亲生育大量后代,其中大多数在成年之前就痛苦地死去(另见Hapgood 1979, Horta 2010, Mannino 2015)。基于这一事实,Ng(1995)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离痛苦最大化不远",并且在合理的假设下,"进化经济化导致总痛苦超过总享受。"也就是说,野生动物的净福利是负面的。
人类似乎不太可能大幅改善野生动物的生活,特别是如果自然界中大部分有感知能力的生命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昆虫的形式存在,它们数量太多,无法管理和照顾。因此,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减少现有的野生动物数量。正如Ng(1995)所解释的:
一个典型的个体注定要面临饥饿、被捕食或为交配而徒劳挣扎。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会有积极的福利。[...]因此,如果我们能减少这些悲惨个体的数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就能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人类减少长期动物数量的一些最明显方式是减少植物生长和完全消除荒野。这样做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短期痛苦——例如当雨林被烧毁、沼泽被建筑覆盖或田野被铺成停车场。但通过在未来几十年减少野生动物数量,栖息地丧失显著减少了长期的野生动物痛苦。
并非所有形式的环境破坏都能减少自然界的长期痛苦。例如,虽然气候变化会导致一些地方沙漠化(Romm 2011)——从而减少野生动物数量——但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其他沙漠变得更绿(Claussen et al. 2003)。虽然捕鱼减少了目标物种的鱼类数量,但有时可能会增加海洋生物食物链下一级的数量(Gascuel & Pauly 2009)。评估任何特定环境政策的总体影响需要详细分析。
但总的来说,人类活动似乎减少的野生动物痛苦多于造成的痛苦。McLellan等人(2014)发现"平均而言,脊椎动物物种的种群数量约为40年前的一半。"Dirzo等人(2014)报告了无脊椎动物的类似趋势:全球无脊椎动物丰度指数在过去40年中平均下降了45%。
肉类生产的不确定影响
对野生动物痛苦的进一步分析对我们所有帮助动物的工作至关重要。例如,Ng(2016)可以理解地假设减少肉类消费总体上有利于动物:
此外,至少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肉类消费过度且不健康。因此,肉类价格上涨实际上会让消费者通过购买更少的肉而受益。改善动物福利对人类的成本可能是负面的!
然而,肉类生产也是"从局部到全球各个规模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两三个最重要贡献者之一"(Steinfeld等人,2006)。例如,仅牲畜放牧就占据了"地球无冰陆地表面的26%"(Steinfeld等人,2006)。虽然需要对动物养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全面核算,但至少有很大可能性,肉类,尤其是牛肉的生产会防止长期的净野生动物痛苦(Shulman 2013)。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数量众多,这一考虑可能远远超过动物在农场和屠宰过程中直接遭受的痛苦。
因此,为了适当地引导我们代表动物的活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面对野生动物问题。一个潜在的例外是游说那些不会明显改变人类环境影响的动物福利措施,例如改善实验动物的条件或减少家畜屠宰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因此,与Leadbeater(2016)对Ng(2016)的回应相反,"更大的笼子"可能比完全消除工厂化养殖对动物来说是一个更明显的积极变化。
注:关于肉类消费与野生动物痛苦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猜测,请参阅这篇文章。
我们是否应该对干预持极度谨慎态度?
Ng(1995)建议"在我们做任何可能扰乱生物圈的事情之前要极度谨慎"。在一次采访中(Carpendale 2015),Ng进一步阐述说,他"不赞成破坏,因为我相信从长远来看,我们将能够帮助动物减少痛苦",并通过生物技术放大幸福。
但我怀疑,如果没有神一样的技术,大多数野生动物的生活——尤其是小型海洋生物和昆虫——是否能得到大幅改善。如果人类确实开发出能够微管理生物圈的人工超级智能,它可能会使生物生命变得无关紧要(Bostrom 2014),相对于可能在数字心智中创造的幸福和痛苦的程度而言(Blackford & Broderick, Eds. 2014),从长远来看,这些数字心智不需要生物圈就能生存。
此外,虽然接受巨大的短期痛苦以换取长期更大幸福的机会可能与Ng的古典功利主义立场一致(Ng 1990),但许多伦理观点认为,让生命体在短期内遭受痛苦以换取在遥远未来创造大量新的幸福生命的可能性是错误的。例如,Wolf(2004)在人类情况下提出了以下原则,尽管它可以扩展到所有动物:
如果人们处境糟糕、痛苦或其他可以补救的悲惨状态,通过将更多幸福的人带入世界来平衡他们的不利处境并不恰当。
许多人直觉上同意这样的观点:创造负面生活的生命是不好的,但未能创造正面生活的生命并不坏(McMahan 1981, Benatar 2008)。根据这种"不对称性",我们可能应该在近期防止野生动物痛苦,因为远期可能失去的推测性幸福在道德上不如近期避免的糟糕生活重要。当然,野生动物的痛苦在遥远的未来也很可能不会减少,甚至可能会增加(Tomasik 2015)。
结论
那些在道德上非常重视防止痛苦或对未来持悲观预测的人应该倾向于赞同而不是哀叹栖息地丧失。我们应该继续研究环境政策对野生动物痛苦的影响,而不要回避那些通常令人不快和不受欢迎的结论。
关于本文
这篇文章最初作为对Ng (2016)的评论提交给《动物感知》期刊,但未被发表。
参考文献
Bekoff, M. (Ed.). (2013). Ignoring nature no more: the case for compassionate conservation.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natar, D. (2008).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ackford, R. & Broderick, D. (Eds.). (2014). Intelligence unbound: the future of uploaded and machine minds. Wiley-Blackwell.
Bostrom, N. (2014). 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pendale, M. (2015). Welfare biology as an extension of biology. Interview with Yew-Kwang Ng. Relations.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3, 197–202. doi:10.7358/rela-2015-002-carp
Claussen, M., Brovkin, V., Ganopolski, A., Kubatzki, C., & Petoukhov, V. (2003).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Africa: the past is not the future. Climatic Change, 57, 99–118. doi:10.1023/A:1022115604225
Dirzo, R., Young, H. S., Galetti, M., Ceballos, G., Isaac, N. J. B., & Collen, B. (2014). Defaunation in the Anthropocene. Science, 345, 401–406. doi:10.1126/science.1251817
Gascuel, D. & Pauly, D. (2009). EcoTroph: modelling marine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impact of fishing. Ecological Modelling, 220, 2885–2898. doi:10.1016/j.ecolmodel.2009.07.031
Hapgood, F. (1979). Why males exist: an inquiry into the evolution of sex. Morrow.
Horta, O. (2010). Debunking the idyllic view of natural processes: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uffering in the wild. Télos, 17, 73-88.
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14). 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habitat protection.
Leadbeater, S. R. B. (2016). Animal suffering calls for more than a bigger cage. Animal Sentience 2016.071
Mannino, A. (2015).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nature: crucial questions and probable answers. Relations.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3, 107–118.
McLellan, R., Iyengar, L., Jeffries, B., & Oerlemans, N. (Eds.). (2014).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4: species and spaces, people and place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McMahan, J. (1981). Problems of population theory. Ethics, 92, 96–127.
Ng, Y-K. (1990). Welfarism and utilitarianism: a rehabilitation. Utilitas, 2, 171–193. doi:10.1017/S0953820800000650
---. (1995). Towards welfare biology: evolutionary economics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and suffering. Biology and Philosophy, 10, 255–285. doi:10.1007/BF00852469
---. (2016). How welfare biology and commonsense may help to reduce animal suffering. Animal Sentience 2016.007
Romm, J. (2011). Desertification: the next dust bowl. Nature, 478, 450–451. doi:10.1038/478450a
Shulman, C. (2013). Vegan advocacy and pessimism about wild animal welfare.
Steinfeld, H., Gerber, P., Wassenaar, T., Castel, V., Rosales, M., & de Haan, C. (2006).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Rome: FAO/LEAD.
Tomasik, B. (2015). The importance of wild-animal suffering. Relations.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3, 133–152. doi:10.7358/rela-2015-002-toma
Wolf, C. (2004). O repugnance, where is thy sting? In Ryberg, J. & Tännsjö, T. (Eds.). The Repugnant Conclusion: Essays on Population Ethics. 61–80. doi:10.1007/978-1-4020-2473-3_5